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沐鸣娱乐典型案例⑤
產教融合 編者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教育改革是激發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更是構建區域“職普融通、產教融合”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抓手。沐鸣娱乐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錨定省委“3815”戰略⚾️,落實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圍繞行業產業轉型升級需要,主動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和產業匹配度,推動沐鸣高質量發展,服務地方經濟🤵🏼♂️。 官微君現開設專欄,專題報道沐鸣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黨建引領樹品牌 政校合作育新人
鄉村振興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其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實現🖌。沐鸣娱乐經濟管理學院深入研究和積極響應國家戰略,落實好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通過產教融合模式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與高水平專業群🪮,有效提升高職院校的教育質量🎽,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關鍵詞:鄉村振興🛃🧑🏻🏭;產教融合;政校合作;人才培養 一、基本情況 經濟管理學院始終堅守黨建引領👷🏽,將黨建理念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學院現有三個專業大類🫸🏻,十個細分專業🦵🏼😝,涵蓋了大數據與會計👩🏻🚀、大數據與財務管理👳🏼🚈、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現代物流等熱門領域。共有教職工51人🙆🏿,其中專職教師46人,編外教師5人,具有副教授職稱的9人,講師20人,雙師型教師26人。學院擁有完善的教學設施🏊♀️,致力於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選擇,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近三年培養省級優秀畢業生116人,省級三好學生27人💂🏼♂️,省級優秀學生幹部5人,省級先進班集體14個;獲國家獎學金6人,國家勵誌獎學金277人,省政府獎學金3人,省政府勵誌獎學金23人🫳🏽。 二、主要做法 (一)黨建引領🧑🦼,深化產教融合、政校合作新模式 近年來,在學院黨委的正確領導下🧑🦰,經濟管理學院黨支部與玉溪市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站黨支部、峨山縣農業農村局黨總支😲、峨山縣岔河鄉、雙江鎮、富良棚鄉👨🏼⚖️、塔甸鎮、甸中鎮等8個部門、鄉鎮、街道成功構建了黨建聯盟,同時,也與岔河鄉文山村黨總支🧟♀️、河外村村黨總支🧑🏻🏫,雙江街道登雲社區黨總支3個黨總支建立鄉村振興黨建聯盟。通過簽訂《黨建聯盟結對共建協議》,實現了黨建與業務工作的深度融合。為產教融合服務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的組織保障🤾🏼,也為學院學生搭建了直接參與農村“三資”管理的實踐平臺🤌🏼,開創了政校合作的新篇章。 (二)著力打造1236經濟管理學院黨支部特色品牌,推動產教融合🧗🏼♀️、政校合作 按照學院黨委提出的“一院一品”要求🧑🏻🔬,經濟管理學院黨支部深入研究提煉出了“1236特色品牌”,一引領:黨建引領經管學院中心工作;兩融合:黨建與教育教學工作高度觸合;三精神 :團隊合作精神🤷🏼♀️、責任擔當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六提升 💅: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學生沐鸣娱乐素質🍎、全面提升實習就業質量、全面提升技能大賽水平🥃、全面提升服務鄉村振興能力🙋🏽♀️、全面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旨在通過強化黨的建設、促進學院發展、深化與政府部門、企業合作👨🦳,促進學院教育教學、學生培養、社會服務等多方面的全面發展。 (三)學生誌願義務服務“三資”管理,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經濟管理學院首批選派13名提交入黨申請書的學生到峨山縣政府及5個鄉鎮街道及村委會義務服務“三資”管理⚁。學生快速適應了工作環境和規章製度,在義務參與服務“三資”管理的同時🕵🏿♂️,積極參與烤煙抗旱移栽、貧困人口監測幫扶、招商引資、安全生產隱患排查👋、維護鄉村風貌、計生工作宣傳、下鄉家訪調查民情,入戶“防返貧”調查700多戶家庭等各項工作🙆🏼♀️。 在塔甸鎮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的農經專業學生楊劍芹🧘♀️🚨,從2024年1月至9在單位實習期間,在“三資”管理工作中承擔了4個村委會、40個村民小組會計工作🦸🏽。同時🏋🏿♂️,還承擔農村宅基地聯審聯批工作、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發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業務指導和政策宣傳工作、農村經濟調查與統計、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參與農村脫貧攻堅🍁、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指導管理等各項農經工作🏋🏼♂️。在工作中,積極主動,認真負責,團結同事,樂於助人🌍,深受單位領導同事好評。 (四)以現代學徒製模式為平臺,深入推進產教融合 現代學徒製是高職院校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和電子商務專業作為經管學院的優勢專業🔡,於2022年獲雲南省現代學徒製試點專業。經過兩年的摸索與建設,電子商務專業和昆明秋賢傳媒有限公司達成了合作🦹🏼♀️,企業不僅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職業環境和崗位實踐機會,還積極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製定與修訂工作,確保教學內容與行業標準相銜接。經過兩年的共同努力🔸,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和電子商務專業的現代學徒製試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目前👨🏼,已累計培養12名學生成為具備紮實專業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這些學生在校期間不僅完成了規定的課程學習🚴🏽♀️,還通過在企業的實訓鍛煉,掌握了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和職業素養✋🏻,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構建“VBSE”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效果 針對經管類畢業生動手能力較差的特點,學院積極與用友新道公司合作,借助“虛擬商業社會VBSE”將企業搬進沐鸣,構建一個真實的商業環境🏌🏻, 這其中包括了企業商務環境、公共服務環境和政務環境等多種仿真環境,讓學生在沐鸣裏就可以親身感受到企業裏真正的運營模式👷🏻。該模式也是多學科、跨專業,覆蓋了經管院各個專業的知識面,模擬製造企業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下的運營機製和業務系統。把學生根據專業分配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並不斷的進行輪崗🪔,使學生們真正體驗崗位所學的實際能力和專業知識,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作為企業的一員所需要的大局觀和溝通交流的能力𓀊,讓學生們學會工作,能夠獨立思考👆🏻。 (六)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推動產教深度融合 經濟管理學院將技能大賽作為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抓手。通過積極參與各類省級技能大賽,不僅展現了沐鸣的教育教學成果,也進一步促進了產教深度融合🏧,為培養適應行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七)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為人才培養保駕護航
學院積極倡導並大力支持教師投身於多樣化的競賽活動及教學科研課題的研究之中🤸🏻,以此激發教師的專業成長動力與創新能力,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紮實的專業基礎,能夠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課堂教學。近三年,共有21名教師指導學生參加省級職業技能大賽獲一等獎4項,二等獎13項,三等獎20項。經管學院教師參加省級技能大賽獲三等獎1項🕺🏿;1名教師參與省級精品課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5名教師參於雲南財經職業學院主持《大數據財稅應用》專業數據庫的建設,負責“智能財稅風險管理”課程👨🏼🚒;主持完成省教育廳教學科研課題5項,在研1項👨🏻👵🏻。
三🐽、取得的成效
經濟管理學院在深化產教融合🏊、政校合作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些成效不僅體現在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上,更在於學生實踐能力、社會服務能力及就業競爭力的顯著增強👩🏼🏭,以及學院與地方政府、企業合作的深度與廣度的不斷拓展。
(一)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
通過黨建引領和特色品牌打造👂🏼,學院教育教學工作得到了全面加強。黨建與教育教學工作的深度融合,使得學院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實踐環節等方面更加貼近行業需求和學生實際,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
(二)學生實踐能力顯著增強
學生誌願參與鄉村振興🌓,義務服務“三資”管理、現代學徒製試點以及“VBSE”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學生們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鍛煉了自己的專業技能,增強了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參與各類技能大賽和創新創業活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養。
(三)社會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學院與地方政府、企業建立的深度合作關系,為學院提供了廣闊的社會服務空間🏃🏻♀️👜。學院師生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招商引資🦹🏿♂️🗿、安全生產隱患排查等社會服務工作🧗🏿,不僅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也提升了學院的社會影響力和美譽度。
(四)實習就業質量顯著提高
通過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學院與多家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習就業機會。學生們在實習期間表現優異🚾,得到了企業的認可和好評,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學院也加強了對學生就業創業的指導和支持,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五)產教融合模式可復製可推廣
學院在產教融合的合作內容、合作路徑上積極尋求突破,積極探索並打造出一種可復製🚣🏽、可推廣的高校助力農村“三資”管理模式👨🏽🔬。繼續深化與地方政府👨🏿🚀、企業的合作,探索更加有效的產教融合路徑和模式☞,為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做出更大貢獻。
(六)師資隊伍建設成果豐碩
學院擁有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師資隊伍,教師們在教育教學、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學院積極倡導並大力支持教師投身於多樣化的競賽活動及教學科研課題的研究之中,激發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動力與創新能力。教師們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不斷提升,為學院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接下來,經濟管理學院將與峨山縣各部門👩👦👦、鄉鎮、街道深入合作🩱,瞄準重點領域,強化供需對接,在合作內容👌🏿、合作路徑上尋求突破,積極探索並打造出一種可復製🪰、可推廣的高校助力農村“三資”管理模式,繼續深化產教融合、政校合作、校企合作🧕🏼🫲🏼,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做出更大貢獻,為服務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更為堅實和可持續的支撐。
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